前兩天回學校開題,遇到美麗的學姐正好也回去戴博士帽,約了好好慶祝。某晚,學姐在賓館房間備好了酒菜,我們仨席地毯而坐,聊學習、人生、論文寫作、擇業一直到凌晨一點多......學姐是極努力且有目標的,對生活也有自己的追求,她說“西南的成都于目前來說是最適合我的”,于是在戴完博士帽后就直飛成都開啟了她的學術第一站,在那里她有了一份高校的工作和一批她喜歡的朋友,還與朋友一起創了“IVA藝術”公眾號,她的初衷是想建個真正能夠對話和討論藝術的平臺,同時實踐她成為真正學者前100萬字的原創寫作。
選擇澳門作為自己美術學研究學習的起點并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在我很早的認知里她就是中西文化的橋頭堡,西方油畫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其實何止是油畫,澳門有太多的東西文化交融的第一了,第一部漢英英漢字典《華英字典》是馬禮遜在澳門編纂的,第一本用木刻雕版印刷的《圣經》.......
可大多數人對澳門的印象就是“賭場”,所以往往談澳門色變,談澳門即賭??蓪τ谠诎拈T整整浸漬了一年,用腳丈量完了幾遍澳門的每條街巷、每座教堂的我來說,一直就有一種想為澳門正名的念頭。其實何止澳門的藝術生態厚實豐滿值得期待,她的美食、她的人文,都是東西文化碰撞融匯成的獨一無二的經典,并滲透進澳門人生活的每個細節,就像澳門有葡國人和"土生葡人”,“葡國菜”和“土生葡菜”,后者自然完全是從MACAU生長出來的,帶著溫情和一股特有的原生力量。今天看到學姐整理出的澳門的藝術生態,共同的心愿是我們都想從藝術的視角來談談真實的澳門她所包孕的過往歷史和當下,期待著多一個人能多一分了解真實的澳門,并多一份力量去關注她,解讀她的內涵過往。借轉載學姐的原創文章《藝術現場|澳門藝術生態考察》,重新認識澳門的多元和美麗!寫在前面,拋磚引玉。
高琪
2022.6.12晚
【導言】15至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加速了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心的中西方文化與貿易交流。借助于臻于成熟的遠洋技術,1514年葡萄牙人遠赴亞洲與明朝政府的通商,同時也標志著早期中西之間繪畫交流的開始。澳門——作為西方繪畫進入中國版圖的第一站,因其地緣的歷史也成為中西方繪畫藝術互相影響的重要通道,明代萬歷七年,隨商船而來的意大利耶穌會教士羅明堅給中國人帶來了有記錄以來最早的西方圣像畫,此后利瑪竇于1582年抵達澳門,攜帶了3件圣像畫傳福音給明神宗(盡管據蘇利文在《中西方藝術的交匯》一書中所述,利瑪竇實際上并未有機會“參拜”萬歷皇帝,而是僅僅對“龍椅”行了應盡之禮)。此后,海上絲路的逐漸繁榮,隨著遠洋輪船陸續來澳的歷代西方傳教士、商人、旅行者們,從不同程度上對澳門早期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澳門地區也首先翻開了中西文化互融互鑒的歷史,無論是修設教堂、增設教會學校還是培養本土畫師,從歷史遺存來看,它們作為對澳門地區早期藝術形態的存在證明,為研究澳門早期藝術生態提供了具體史料。澳門最初是葡萄牙商人的棲身之地,之后隨著商貿的發展,用于記錄生活的繪畫藝術很自然地出現,并成為攝影到達中國之前東西方之間重要的信息傳遞,直至我們今天視為的繪畫藝術的發展,形成了豐富的圖像文獻,這就是與澳門歷史有關的文明世界。
關于澳門早期(本篇限于澳門回歸前)藝術生態的考察,主要聚焦于以下4個方面:
(重要提示:以下為多圖模式)
教堂的修建不僅是宗教文化的體現,它同時也是涉及建筑、繪畫及雕塑藝術的藝術綜合體。澳門本島和路環(現在已與凼仔島填海連接并稱“路凼”)均林立著各種尺度和規模的大小教堂,而澳門地區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保留“堂區”概念作為行政區劃分的地區之一,譬如“花地瑪堂區”、“花王堂區”、“圣方濟各堂區”等7個堂區。
大部分觀眾在視覺上極為熟悉的“圣保祿教堂” (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o Paulo),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大三巴牌坊”,始建于1602年,并于1637年建成,它的前身是修建于16世紀晚期的“圣保祿學院”。建成后幾經火災,并己經重建。最后一場大火發生于1835年,焚毀嚴重,只留下了圣保祿教堂的前壁,也就是我們現在通常到澳門旅游觀光打卡的“大三巴牌坊”。這幾乎是澳門最重要的教堂代表,除此以外的大型教堂還有主教座堂(也稱作“大堂”),玫瑰堂(也稱玫瑰圣母堂),圣老楞佐堂(又稱風順堂),圣安多尼教堂等。這些教堂一部分通體采用灰色的石質地外立面,一些則通體為黃色、綠色或者白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外立面裝飾。這些教堂幾乎都是磚石結構,內部通常以木質為主,不同時期建造的教堂體現出不同的風格,有些是巴洛克風格與東方風格的融合,有些則是羅馬式與東方風格的融合。而教堂內部,陳設的圣像雕塑,也分為石質與木質,大部分教堂內部都陳設了宗教繪畫,較早期的則還有壁畫——如東望洋山上的圣母雪地殿殿內壁畫。
據記載,歐洲油畫首次登陸中國及首次在中國本土繪制正是在澳門地區,這些作品主要是圣像畫。1582年,科拉·尼閣老·喬瓦尼(Cola Nicola Giovenni)與利瑪竇和另外4位傳教士同船到達澳門,他們除了隨身攜帶用于傳教事業的銅版畫、小幅的油畫或蛋彩畫,除此之外,大尺寸的祭壇畫及壁畫則是由他們及培養的畫師就地繪制,喬凡尼在澳門為圣保祿教堂畫了一幅《救世主》祭壇畫,這就是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畫的第一幅油畫。除了圣像畫以外,早期來澳門畫家還繪制一些澳門本島的時景,如現藏于香港藝術館繪制于1598年的《澳門全圖》(狄奧多·德·布里,荷蘭人)。這類繪畫具有文藝復興后期的藝術特點,雖然繪畫技術與當時的歐洲大師水準相差甚遠,但新的繪畫媒介和新的繪畫語言卻為澳門及中國內陸地區帶來了一種新的視覺感受——中國學者姜紹書在《無聲詩史》(1720年印行)中記載:“利瑪竇攜來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嬰兒,眉目衣紋,如明鏡涵影,踽踽欲動。其端嚴媚秀,中國畫工,無由措手?!?nbsp;耶穌會善于運用繪畫及雕塑裝飾教堂,傳教士們開設學校培養中國信徒學習西畫并為宗教服務,如喬凡尼的兩位中國弟子尼雅谷與游文輝。他們部分習得西方繪畫的基本造型技法,但仍有部分則因受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呈現出中西藝術融合特殊氣質。
由于海上絲路的逐漸繁榮,經由澳門抵華的商旅在貿易往來中,還與本土藝術家在18世紀到19世紀末期間的200年中興起了經常被簡單稱之為“外銷畫”的藝術類型?!巴怃N畫”種類不僅包含油畫這種西方傳統的藝術形式,還包含水彩畫、玻璃油畫(鏡子畫)、布面油畫、通草紙畫、版畫、屏風畫、瓷盤畫、木板畫等。從現存歐美各地及中國粵港澳地區的諸類美術博物館的藏品來看,外銷油畫大約可分為肖像畫、港埠船舶畫、風俗畫以及風景畫等四大類。最早的關于中國外銷畫的西方文獻出版于1761年,記錄了1745年一位法國人在置辦貨物時發現的一幅來自中國的鏡子畫,孔佩特在《中國貿易(1600-1860)》中認為18世紀初中國的南方口岸便有外銷藝術出現。作為外銷物品之一的外銷油畫,早期以玻璃油畫為主,后期轉向布面油畫,其中還涉及了一定數量的象牙底油畫??枴た藙谒孤凇吨袊怃N裝飾藝術:繪畫、家具與珍玩》中對外銷畫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海運裝船的貨單中的畫單及大量現在仍然存世的此類繪畫作品進行研究,認為數量龐大的繪畫從廣州和澳門流出,被運往歐洲及美國。外銷畫幾乎成為澳門早期藝術生態中最重要的藝術類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外銷畫保存最多的機構,除此以外還有美國的皮博迪美術館,以及香港藝術館、廣東十三行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銀川當代美術館等。
在18、19世紀抵達廣州、澳門、香港的西方藝術家也不在少數,如隨馬嘎爾尼使團來華的職業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畢業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喬治·錢納利,還有約翰·韋伯、威廉·哈金斯、羅伯特·埃利奧特等幾十位,但其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當屬喬治·錢納利(1774-1852)錢納利于1791年7月正式入學英國皇家藝術學院,1825年9月自印度抵達澳門,1852年在澳門去世,并被葬于澳門白鴿巢前地的基督教公墓。他在中國生活了約27年,大多數時間往返于澳門與廣州之間,也曾在香港短暫居住,既繪制港埠風景畫也為許多名人留下了重要的肖像作品。定制肖像畫是他最初生活的主要來源,他同時為中國人和來華的歐美人作畫,由于良好的專業基礎使他筆下的人物畫造型準確,頗具神韻受到富裕商人圈子的歡迎,如為廣州著名的行商伍秉鑒和盧茂官繪制的肖像畫。
清六家的吳歷(號墨井道人,1632-1718)也因其特殊人生經歷與澳門有了直接關聯。他早年間長于神職人員來往,并于1681年計劃隨柏應理神父到羅馬覲見教皇,因此他抵達澳門做隨船赴歐洲的準備。但最終因為種種因素導致計劃未能實施,便在澳門生活了5個多月,并與1682年在澳門加入耶穌會,受洗名為西滿·沙勿略。他在澳門不僅作畫,還著有《三巴集》(三巴即圣保祿教堂)其中收錄《澳門雜詠》30首,均與澳門生活有關,于1682年離澳在江浙一帶傳教,逝于上海。澳門藝術博物館在2018年9月策劃了“漁山春色——吳歷逝世三百周年書畫特展”,該展是吳歷最大最全面的藝術展,集中展示了吳歷及其師友作品84件/組。從吳歷的部分作品來看,他的繪畫雖仍專筆墨,但也受到西畫極大影響,呈現出中西兼具的水墨畫風。
除此以外,在20世紀前來澳門旅居的藝術家還有:1818年中國畫家張寶(1763-1833)坐船來到澳門訪友,繪制了版畫《澳門遠島》;1655年尼霍夫(荷蘭人),他作為荷蘭外交使團成員,從澳門游行北京,繪制了大量的淡彩畫,關于澳門的如《澳門群島在望》;1793年英國馬格爾尼使團來華隨行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繪制了多幅澳門的港埠風景圖;進入19世紀來澳門的畫家還有如約翰·韋伯(英國畫家)、羅伯特·埃利奧特(英國畫家)、奧古斯丁·博爾杰(法國畫家)等。這些藝術家以畫筆以不同角度,不同媒介、不同藝術風格描繪了20世紀澳門的山海景觀,商業景象,市民生活等內容,以圖像記錄作為澳門藝術生態早期的歷史證明。
